竞逐“万亿赛道”,光明合成生物何以能?
8月29日,《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这一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声音反映,立法增强了创新发展信心和决心。
这是深圳在新兴产业领域立法的创新探索,以“小切口”立法撬动未来产业“大发展”。
作为深圳合成生物核心布局承载区,光明对于合成生物产业有别样的期待:瞄准全国合成生物发展首选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成生物创新发展高地。
硬核数据带来强势支撑:目前,光明区集聚了超130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超400亿元,估值10亿元(含)以上企业达16家。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黄金赛道”竞逐中,光明何以成为深圳乃至全国重要战略支点?
答案,藏在“国家级落子”的密度里:光明区合成生物领域拥有七个“全国首个”,包括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首个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院、全国首个部市联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联盟、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全国首个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驻光明生命科学园。
“国之重器”赋能:智能“生物铸造厂”激活产业创新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以生物造万物”的合成生物学,正重塑着工业制造、医疗健康、食品、农业和能源的底层逻辑。
这是一条万亿级的“黄金赛道”。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产值将达1000亿美元;2030至2040年间,其年度经济贡献有望达到1.8万亿至3.6万亿美元,全球60%的实物产品有望通过生物制造方式获得。
这项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成为世界各国布局抢滩的产业要道。深圳对合成生物产业前瞻谋划、科学布局,已初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光明区将其作为科研经济先行示范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首进行推动。
展开全文
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集群由量及势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落地建设。
作为光明科学城率先投用的“国之重器”之一,已经投用的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通量、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合成生物设施。
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以定量合成生物学为理论基础,引入智能制造、智能工厂理念,像一座智能化的“生物铸造厂”,可提升10倍科研效率。该设施自启动运行以来,已累计为近百个用户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
而这只是光明科学城快马加鞭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相关载体达10个。
“国之重器”如同强大磁场,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奔涌而来,赋能基础研究,也激活产业创新。
目前,光明科学城汇聚院士达59人、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161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形成了一片“创新浓度”极高的科研沃土。
科研转化破壁:从“0-1”到全链条创新生态链
在光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边界逐渐消融。
光明区这条如今估值超400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走廊,在2019年之前还是“一张白纸”。自光明科学城落地建设,生物制造的星星之火在光明燎原。
依托科学城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光明在合成生物领域先行一步,在“0-1”的源头创新阶段,优势凸显、底蕴深厚。
2020年,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成立,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同年,光明区出台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从战略科技力量、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产业扶持。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组织16批次企业遴选,超450家企业报名参加,通过遴选企业163家,孵化器和后续拓展园区累计吸引落地61家企业,其中,国高企业达16家。
2024年7月,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建设,这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
国创中心聚焦生物制造“1-10”中试放大阶段,打造自动化生物制造平台、跨尺度生物多模态验证平台、生产工艺高通量开发平台、中试放大及GMP平台等六大技术平台,赋能大湾区加快打造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国创中心落地,对光明区生物制造产业影响如何?
最直接的效应是,龙头企业抢滩落地。去年5月,世界500强企业广新集团布局光明,揭牌成立广新生物智造技术创新(深圳)有限公司。
今年7月,全球透明质酸产业领导者华熙生物旗下企业,华熙唐安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落地光明,建立全球首个非动物源肝素全产业链平台。
超前布局遇上行业风口,越来越多合成生物领域创业者将目光投向光明。
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领域,已基本形成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成果转化到产业聚集空间支持、金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链,正在日益成为全国合成生物发展的首选地。
拔节向上生长:迈向“合成生物时代”的光明作答
光明区合成生物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了覆盖医疗健康、食品营养、生化材料、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并聚焦自动化细胞处理系统等关键配套,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向智能化、产业化升级。
例如,光明合成生物龙头企业赛桥生物,推出多功能全封闭自动化细胞处理系统,多个明星产品上市半年即达成行业超高市占率,比进口竞品成本节省超60%,打破进口竞品垄断局面,带来颠覆性替代。企业当前估值15亿元。
赛陆医疗专注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游测序平台和全球领先的超分辨空间组学平台,企业当前估值20亿元。唐颐控股专注于大规模工业化细胞智造的底层驱动技术创新研究,为细胞生命科学产业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当前估值20亿元。
合成生物产业专业园区遍地开花: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是光明区首个达10万平方米体量级的合成生物专业化园区,已入驻赛桥生物、广新生物等共16家合成生物企业。
卫光生命科学园重点引入深圳湾实验室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深圳医学科学院,未来,园区一、二、三期将形成累计30万平方米的优质生命科学(合成生物)专业园区,目前已入驻唐颐控股、华慧海洋等共13家合成生物企业。
恒泰裕·华南医谷合成生物产业园是光明区首批认定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光明区首家合成生物产业示范园,也是光明科学城生命健康产业先行示范特色产业园,目前已入驻赛陆医疗、邦泰生物等共27家合成生物企业。
同时,还有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的银星·银智生命健康科技园,面积共约8万平方米的新美合成生物产业园。
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集群“落地生金”,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作为深圳市科技金融示范区,光明已实现覆盖种子期、天使期、VC、PE的全周期投资链条,逐步形成了“接力式投资”的资本支持模式,有效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其中,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落地光明,规模15亿元,100%投资于合成生物领域,已投资微元合成、极泽生物、分子之心等项目,累计出资1.95亿元;星博生辉合成生物基金规模2亿元,专注初创与早期阶段,目前已完成对道生生物、粒影生物等投资。
从全球顶级的“国之重器”,到奔涌而来的顶尖人才;从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到首个国家级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建设;从全周期的基金矩阵,到精准立法的制度保障——这里的故事,是一个城区主动拥抱技术革命的范式转变。
有大设施,才有源头创新;有创新平台,才有转化效率;有政策和立法支持,才有创新底气;有科技金融,才有产业活力。
当这些要素在光明科学城形成闭环,光明区抢滩合成生物“黄金赛道”的路径便豁然开朗:可以预见,光明科学城这片创新沃土,将成为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首选地和创新高地。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文/图)
评论